當前北方清潔取暖工作正大規模鋪開,取得了顯著的效果,不過也出現了一些爭議。特別是,部分煤改氣工程由于管道建設滯后或氣源缺乏,沒能及時供暖,導致一些群眾挨凍。
國家的政策方向是“宜電則電、宜氣則氣”,但實踐表明,煤改電可能比煤改氣更加適合國情;退一步講,即便是用燃氣發電再取暖,可能也比燃氣直接取暖更好。
煤改氣的根本問題有三點:
一是天然氣管道投資太大,對于零散村落尤其不劃算;
二是我國能源結構依然是富煤缺氣,2016年天然氣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,其中40%依賴進口,未來進口的比例只會進一步上升;
三是天然氣到戶依然是缺乏污染物處理的“散燒”,NOx排放仍然非常可觀,相比較集中燃燒集中處理,環保效益不明顯。
比較起來,煤改電應該是更適宜的路子。前幾年煤改電在進行技術探索時也確實走了一些彎路,目前來看最好的技術路線是電磁加熱,值得大力推廣。
有人可能會問,為什么理論計算上燒電比燒煤更節省更環保,成本卻更高呢?的確,如果價格機制合理,最省錢的方式往往是最環保的。讓更重視空氣質量的城市居民補貼農村地區清潔取暖,既公平又有效率。
此外,煤改電的效益還有很多。
首先,對終端用戶來說電取暖更省時省力,也更安全,而燃煤取暖有時會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和鍋爐爆炸事故;
其次,按每度電的收費方式有利于培養節能意識,煤改電的熱量可以按需調整,家中無人時可以隨時關閉;
第三,煤改電還有利于提高清潔能源消納力度。據報道,國網甘肅公司在金昌、瓜州等光伏基地推廣電采暖244萬平方米;吉林公司利用棄風電量,推動建成全球最大的32萬千瓦取暖電鍋爐。
最后,如果終端消費都靠電,能源結構的調整也就簡單多了。未來水電、核電、光伏、風電的比重肯定會不斷上升,火電機組充當調峰主力,環保問題也就有望迎刃而解。